別傻了!理想跟現實根本無法兼顧…人生唯有「面對」二字而已

曾荃鈺
Oct 18, 2020

--

愛無所畏,2020年10月17日,陳爸紀念音樂會

昨晚參加一場音樂會,是記念深耕台東20年「孩子的書屋」創辦人陳爸,他在2019年7月突然去世後,陳爸兩個字,深深刻在孩子們的心底,每當孩子們拿起吉他,就又會想起陳爸。

這是書屋夥伴們要「面對」的功課,他們要面對的,是沒有陳爸在的每一天,而這一面對你不知道要多久,但你知道自己的心底會很踏實,用一場音樂會好好記念一個人,其實更是為自己療傷。

1999到2020,書屋在地20年,只貫徹一件事:「成為孩子的家」

陳爸在離開前,寫下最後一首歌「等待」,歌詞是這樣的:

「這是一個家,一個願意用愛灌溉的地方
不用聽話,不必乖巧,不用成績多好;
這是一個家,一個願意用愛灌溉的地方
不用聽話、不必乖巧,誠實面對自己就好。」

無條件的讓孩子擁有一個家,對大多數人看似簡單,但在台東偏鄉,破碎的家庭把孩子弄壞,再一堆人說這孩子壞,卻沒人去幫助這群無辜、沒有家的孩子;如果你有機會到台東知本,途經台九線蘇巴陽路段,你可以看見低處有大池子的矮房,有盞不被允許熄滅的燈,那是由豬圈改建的書屋總部。為什麼點著燈?因為面對生命的顛沛流離,離鄉的孩子會想回家,燈要為他留著,書屋是永遠開門等孩子回來的家。

我在2015年3月認識孩子的書屋跟陳爸,時隔五年半,看見這群夥伴為了音樂會忙進忙出,整場活動,由陳爸的大兒子陳彥翰引序言、演唱陳爸的創作歌曲「等待」作結,從小在書屋長大的楊逸文創作詞曲「給陳爸的一首歌」以及與王計潘創作、杜羚共同演唱的「無名之歌」,都深深觸動我,每首歌都訴說著書屋的精神:「以無畏的心,行有愛的事。」

一個人的承諾, 定義了他是什麼樣的人!

在這個喧囂的世界,我們的價值觀往往被世界所定義的成功所吸引,但真正能散發出喜樂光彩的人,往往是那些更知道自己在追求什麼人生意義的人。

追求世俗的成就與財務的自由,為什麼依然無法令人喜悅滿足?因為它不是人生命的根,紐約時報作家、暢銷書《第二座山》作者David Brooks認為:「人最終是希望被記得。」沒有根的人,就是漂流的人;沒有根的人,是不被記得的人,因為他無法做出承諾,他只在乎自己就只能漂流。生命的自由,並不是個你想要游進去的海洋,它是一條你要渡過的河流,這樣你才能夠在對岸做出承諾,紮根。

陳彥翰接下陳爸的棒子,我問他:「接手書屋後有怎樣的新體悟?」「盡人事、聽天命,沒有必要去擔憂太多無法控制的事情。」這是他的回應。彥翰強迫自己長大、面對並且撐起這個重擔、延續這份使命。

當你的人生不順遂時,你可以被擊碎,也可以被打醒。我們都知道一些被挫折擊碎的人,他們忍著痛苦或是哀傷,使他們變得越來越渺小,變得更容易憤怒、怨恨、他們會猛烈斥責別人;但也有些人被打醒了,苦難的強大力量在於它中斷人生,提醒你不是自以為的那個人。

找到生命的意義,書屋:「以無畏的心,行有愛的事。」

社會的改變肇因於一小群人找到更好的生活方式,而其餘的人效仿。書屋扶弱濟貧,它的緣起,其實只是路見不平,但一拔刀,就找不到放下的理由了。「我們希望書屋的經驗可以複製到其他地區,如果無法複製,我們也希望書屋能夠成為一個風範、一個精神指標。」孩子的書屋基金會董事長陳彥翰相信,堅持下去才有可能創造善的循環,感謝書屋夥伴們的共同承擔,讓書屋的夢想能堅定地繼續下去。

一輩子太長,長到最後我們只會記得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,卻在事後令人念念不忘。一場音樂會,帶出與書屋生命中相互輝映的某些珍貴片段,生命常有缺憾,幸好音樂能續久續長;偏鄉孩子的成長常有遺憾,幸好還有書屋能溫情溫傷。

生命的確難,唯有面對,才能找回屬於你的意義。

(喜歡文章歡迎拍手擊掌👏讓我知道唷! :)

【願景工程】愛。無所畏-孩子的書屋20年:陳爸與孩子的書屋 (影片)

陳爸紀念音樂會官網:https://ttbhsydneypan.wixsite.com/concert

作者與孩子的書屋工作夥伴林逸群(圖右)、陳冠儒(圖中)合影

關於作者: 曾荃鈺《空中荃運會》節目主持人🎧中華奧會教育委員

▍Podcast節目這邊聽《空中荃運會》https://reurl.cc/yZaKDl

▍運動生涯教育學院共同創辦人:ctoacademy.org/about

▍其它文章:運動視界 www.sportsv.net/authors/JoeyTseng

--

--

曾荃鈺
曾荃鈺

Written by 曾荃鈺

作家,臺體大兼任講師,兩屆金鐘獎入圍「空中荃運會」節目主持人,中華奧會教育委員。11年奧林匹克研討會經歷,曾在奧運發源地希臘奧林匹亞撰寫體育研究,受邀捷克布爾諾談「奧林匹克教育」,訪談超過150位頂尖運動員寫成報導故事,成立「中華民國運動員生涯規劃發展協會」,陪伴運動員跨越困境、探索生涯、連結資源並面對真實的未來。

Responses (1)